一度因为炒商铺“号子”而赚得盆满钵满的冯堂(应采访对象要求,化名),却不曾想在自己最熟知的领域惹上了一系列官司�
日前�11位曾从冯堂手中拿到商�“号子”的温州商人,集体将冯堂告上江干区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冯堂退�“炒号�”,并赔偿相关经济损失。目前,这一系列官司中的4起官司已在江干区法院公开审理�
记者调查发现,在四季青等杭州各类传统服装市场,此前因为“一铺难�”,普遍存�“炒号�”,并成为商户们默认的“潜规�”。如今,受电商冲击的传统服装市场,生意远没有想象中的红火,这也导致曾经的“炒号�”利益链出现裂痕�
昔:50万元商铺号转手卖�200万元
冯堂,是位于四季青杭泵服装市场里最早的商户之一。早�2005年,因为有商户人脉关系,加上又是四季青当地人,熟悉市场招商情况,于是接受时任杭泵服装市场总经理丁某口头委托,获得享有市场“摊位优先�”的招商租赁协议�
一位曾从冯堂手中拿到摊�“号子”的商户对记者说,有意向在市场里租赁摊位的商户,通过冯堂签订一份《杭泵服装市场营业房租赁协议�(在市场里被通称�“号子”),签约双方为出租方的市场和承租方的商户。协议约定,市场改建完成,统一给招进来的商户安排经营摊位�
冯堂对记者说,他�“号子”公开明码标价,一楼摊位是20万元,二楼摊�45万元�
“最火的时候,我花50万元拿到一个号子,转手就能卖到200万元�”冯堂在对记者说起这一幕时,神情激动�
能在杭州四季青拥有一个商铺,曾经是很多商户特别是服装经营者的梦想�11位来自温州的商户也不例外。他们听信别人介绍,租用位于四季青的杭泵服装市场�“黄金商铺”,前提是租一个商铺先得花20万元�45万元买个“号子”�
不过,当�11位商户花血本拿“号子”租得商铺后,却发现这是一桩赔本买卖:非但生意不如想象中那么红火,而且商铺只能一年一租,最后投进去的钱几乎血本无归�
“现在看来是我们太轻信朋友的话了�”白女士对记者说。白女士是其中一位买号者,她租到的商铺虽然在杭泵服装市场的二楼,但由于位置较偏、面积较小,所以买号子的钱花了20万元�
白女士说,自己的一个小姐妹告诉她,杭泵服装市场的商铺位置非常好,开店做生意肯定赚大钱,但要搞到商铺只有私下通过熟人先搞�“号子”才有资格。白女士做服装生意已�10几年,正好想在四季青这个全国闻名的服装市场开拓生意,觉得机会难得�
把钱交给冯某后,白女士和其他10位商户都拿到了摊位,并陆续开始装修和营业。不过根据四季青当地规定,租用商铺只能一年一租,白女士签约、选摊位都�2012�8月,也就意味着第一年的租限实际上只�4个月,除去装修当年也就没什么经营。而且当时杭泵服装市场经营比较混乱,有卖鞋的,也有卖男装和女装的,难以形成品牌,经营下去比较困难�
今:电商冲击传统服装市场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杭海路89�“杭泵精品男装”。市场管理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今年起,服装市场做出经营方向调整,所有商铺全部经营男装,和冯堂打官司�11位商户目前都没有续租摊位�
上述负责人表示,从他掌握的情况来看,今年市场招商进来的人,都没有�“摊位转让�”�“进场�”,也就不存在“炒号�”一说�
记者在市场走访时发现,杭泵精品男装新招商的经营户均表示没听说过“炒号�”,他们是直接和市场签约。不过有一些老经营户告诉记者,“摊位转让�”�“进场�”一直存在,他所知道市场里一个铺位的“转让�”最高炒�85万元。与杭泵精品男装相邻的常青服装市场二楼市场管理部一位负责人表示�“摊位转让�”�“进场�”的确是四季青附近服装市场一直存在的潜规则�
“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大家都喜欢去网上购买,来我们这种实体店购买的人变得少了�”一位在环北小商品市场经营的陈女士十分感慨。她说,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销售健身用品的实体商家来说冲击很大�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2012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
安信证券商业百货分析师王园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百货商场和服装市场的消费增速也在减弱,尤其是电子商务等消费模式的兴起,逐步蚕食传统百货业的市场份额�”
作为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国内最大的外贸服装交易市场,在商业环境激烈变化的时代,四季青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四季青从2002年就开始进行一些电子商务的探索和尝试。四季青服装街区去年下半年客流量减少了,但物流量却悄然改变。除了货运大包,去年年底,平均每个下午市场要�1万个左右的快递包,这些快递包基本都是网上成交的订单�
不过,王园园并不认为传统市场会在电商的冲击下退出历史舞台�“其实,人们在实体市场购物,主要是享受一个消费过程,实体商家并不需要一味地靠价格战抢占市场。目前,实体市场的中高端产品受到的冲击较小,实体消费仍有其优势领域�”
华创证券服装行业分析师唐爽爽认为�“面对电商的迅猛发展,服装行业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商可以继续保持品牌优势,而那些知名度比较低的品牌则会陷入混战之中,甚至其同类产品的替代性就会显现,因而对这类企业冲击较大�” |